古代酿酒原料解析与工艺探秘
南楼山酿酒技术网 2025-04-14 浏览:0
古代酿酒原料的分类与特性
古代酿酒原料主要分为谷物类、水果类和其他植物类三大类。谷物类原料以黍、稷、稻、麦为主,其中黍(黄米)在商周时期是酿酒的核心原料,《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记载印证了稻米的应用。这些谷物含有丰富的淀粉,需经过糖化才能发酵,古人通过咀嚼法或曲蘖法实现这一转化过程。
谷物类原料的典型代表
1. 黍米:颗粒较小,淀粉含量达60-70%,是早期"秬鬯"祭祀用酒的主要原料 2. 高粱:汉代后逐渐普及,单宁含量0.3-0.5%,适合制作烈性酒 3. 糯米:支链淀粉比例超过95%,发酵后酒体更醇厚
水果类原料的发酵工艺
葡萄、桑葚等水果因含有天然酵母和可发酵糖分,成为重要的酿酒原料。唐代《本草拾遗》记载葡萄"酿酒服之,暖腰肾",说明当时已掌握果酒酿造技术。与谷物酒不同,果酒通常采用自然发酵法,发酵温度控制在18-22℃为宜。
特殊原料的应用
古人还会使用蜂蜜、乳制品等特殊原料: - 蜂蜜酒:蜜水比1:3,发酵周期长达数月 - 马奶酒:通过搅拌促进乳酸菌和酵母菌共生发酵 这些原料的运用体现了古代酿酒技术的多样性。
想系统学习传统酿酒技术?整粒无辅料酿酒技术完整保留古法工艺精髓,由南楼山酿酒技术网专家团队倾力打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