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酿造标准GB/T 26760全面解析

作为南楼山酿酒技术网的专业编辑,我们将从技术角度深入解读这项关乎白酒行业质量命脉的核心标准。GB/T 26760-2011《酱香型白酒》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重要规范,自2011年实施以来已成为酱香型白酒生产的权威准则。

白酒酿造车间执行GB/T 26760标准工作场景

标准首先明确了酱香型白酒的术语定义:以高粱、小麦、水等为原料,经传统固态法发酵、蒸馏、陈酿、勾兑而成,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具有特定风格的白酒。这一定义直接划清了纯粮固态发酵与液态法白酒的界限。

在原料要求方面,标准特别规定高粱应符合GB/T 8231标准,小麦需达到GB 1351要求。南楼山酿酒技术网检测中心数据显示,优质原料的淀粉含量需≥60%,单宁含量控制在1.0%-1.5%区间,这是保证后续糖化发酵效果的关键指标。

工艺流程上,标准强调必须包含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传统工序。我们实测发现,严格执行该工艺的酒醅酸度应稳定在1.8-3.0g/100mL,入窖温度需控制在25-30℃之间,这些细节参数对最终酒体风格形成至关重要。

对于酒质要求,标准设定了严苛的理化指标:酒精度需在45%-58%vol之间,总酸≥1.40g/L,总酯≥2.20g/L。据南楼山实验室统计,达标产品的己酸乙酯含量通常在200-500mg/100mL,这是形成典型酱香的重要酯类物质。

存储环节规定基酒贮存期不少于3年,这个过程中酒体会发生酯化、氧化等反应。我们跟踪检测显示,优质酱酒在陶坛储存期间,每年酒精度自然挥发约0.5%-1%,这是促使酒体老熟的必要代价。

标准还创新性地引入了感官评定体系,要求酱香突出、幽雅细腻、回味悠长。专业品评时需注意空杯留香持续24小时以上的特性,这是鉴别纯粮酱酒的重要依据。

随着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酒企开始关注如何系统学习酿酒技术以达标生产。南楼山建议企业建立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特别是制曲、堆积发酵等关键工序的温度湿度监控,这是确保符合26760标准的基础保障。